- 民國九十五年間,趙英民(左三)偕兒孫合影。
走過感恩路
【作者速寫】趙英民先生,抗戰末期響應號召從軍,服役軍旅近三十八年,退伍轉國軍文宣單位服務十八年。退休後,以讀書、漫步自娛。
我雖凡夫俗子,也曾悲喜交集、胼手胝足地走過八十餘寒暑,其中以在臺的六十年最堪回味。
臺灣地圖像個番薯,屹立大陸東南沿海,當其門戶,也是亞洲鎖鑰;清末陷於日據五十年,八年抗戰勝利後乃得光復。
民國三十三年雙十節,我響應蔣委員長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號召,棄教從軍,但我們這些小伙子,受完戰技訓練,未及上陣,稱要「三月亡華」的日本,即於次年八月無條件投降了!
不料,我們才解甲還鄉,赤禍竟然烽起,且較之抗戰時期慘烈;而又從豫、鄂、皖三省交界之抗戰時第二大後方——大別山立煌縣,二度離家到武漢,投身空軍防砲部隊,加入戡亂陣容。三十八年間自大陸隨軍來臺,兢兢業業地為國家復興的目標,跟著政府奮鬥了逾半個世紀。
生在大陸高山,住在臺灣寶島,如齊邦媛教授,日前在報刊所撰《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》文中,引述錢穆最後談話:「忘不了的人和事,才是真生命。」
西元二○○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——八十八歲的英籍女作家萊辛所寫《艾佛絲與愛蜜莉》一書中有句話:「如果生命沒有戰爭多好!」因她的家人,均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蒙難,親情、友情、愛情化為烏有,零丁孤寂的沉痛感慨,令人動容。周聯華牧師也說:「沒有經過戰爭,不知戰爭之可怕!」
但如果不是滿清帝制腐朽殘民, 國父 孫中山先生不必發起革命;如果不是日帝侵略,殺害我們同胞,我就不會從軍投入抗戰;如果不是內亂肇禍,我不會再次參戰!祈願人類進化,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,以包容諒解的襟懷化解爭戰,做到孟子所說的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和張載所言的「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」,萬萬不可「以鄰為壑」,要緊的是讓孟子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」的理想實現,戰爭便可望消弭於無形!
記得三十八年三月一日,剛由上海來臺時,結交的第一位朋友,是台中市四平國小賴樹炎校長,因我曾經是師範生,部隊駐在水湳機場,借住校舍辦公,承蒙賴校長「不棄嫌」,時相往來,語言溝通較易,對臺灣的風俗人情日漸了解,受益良多。六十年來,看到臺灣脫離次殖民地後,終於在全民拚鬥努力下,一躍而為亞洲經濟的「一尾龍」。
迭經戰火後,又因部隊職務調動,島內島外,上高山、過海邊,進修不易,而本著人人是我師、處處是學校態度,自修勤讀,平日喜讀林衡道、陳亦園、邱勝安、戚嘉林等學者著作,瞭解臺灣史蹟,也摘記了發人深省的族群故事;如林衡道在《臺灣姓氏考》序言:「我中華民族雄踞東亞、綿延不衰,能同化異族,而不為異族所同化,以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、兼容併包之功也!」面對二十一世紀科技競爭、經濟逼人之勢,唯有團結才有力量,圖強始可免於戰火以自保。
來臺數十年,入境隨俗,落地生根,不僅和寶島姑娘締結連理,且育成三子,均完成大學以上學業,雖無富貴之庇蔭,但自立自強,尚可安家。祈願子孫,自相勉勵,小兒跨灶、子比父強!
歲月匆匆,忽焉老矣,每在深夜明月照窗時,上懷風木之思,下擁兒孫之親,國恩家慶,感恩莫名!(點閱次數:799)